耀宁新能源建湖基地6GWh量产线通线投料,第一代S+磷酸铁锂电池将量产
技术是后来者生存乃至突围的利器。作为动力、储能领域新势力,浙江耀宁科技集团(简称“耀宁科技”)旗下的江苏耀宁新能源有限公司(简称“耀宁新能源”)在出现伊始,就携固态电池技术亮相。
10月15日,电池中国应邀来到江苏盐城耀宁新能源建湖基地,参加“耀向未来·耀宁品牌之夜”,见证其“S+矩阵”创新技术品牌的发布、建湖基地6GWh量产线通线投料及产业链生态伙伴的共建情况。面对多元化的业务布局,以及行业“内卷”愈演愈烈,耀宁清楚地认识到业务能否生存、存活下去,是第一位的,并且不进则退。正如耀宁科技集团CEO郑鑫所言,“非数一数二的产品和业务不能生存,因此要创新企业生存之道,业务的发展必须突出重围、进入蓝海”。
伴随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越来越高,电池的安全性、循环性能和快充性能提升成为车企、消费者最为关注的点。当前,固态电池因采用固态电解质替代液态电解质,可大幅度提升锂电池的能量密度、安全性和快充性能,成为中国、美国、日本、韩国等国内外研究机构和企业普遍看好,并积极研发的长期潜在技术方向。国内方面,据电池中国不完全统计,已有宁德时代、比亚迪、亿纬锂能、赣锋锂业、国轩高科、蜂巢能源、辉能科技、卫蓝新能源、孚能科技等企业展开固态电池产能布局。发布会上,耀宁新能源宣布推出“1331”研发创新战略,其在电芯技术及未来产品发展方向上,将以固态电池为基石。从内涵来看,“‘1’是以固态电解质为核心的固态电池技术(Solid):S+矩阵,赋能磷酸盐、三元和钠离子3大化学体系,瞄准乘用车、商用车和储能3大战略市场,最终实现全固态这一终极目标。”耀宁新能源首席技术官郭永兴博士介绍道。据电池中国了解,在S+矩阵中,依托耀宁新能源创新研发的固态电解质的制备技术,原位凝胶技术,固态电解质的涂覆、掺混及包覆应用等关键技术,实现固态电解质对液态电解质的逐步替代,将大大提升电池的安全性。低温和快充性能方面,能提高界面离子电导率,改善低温性能,提升快速充放电性能。而在现阶段,耀宁新能源则认为,可率先将创新的固态电池技术,融入现有的材料体系。举例来讲,比如原位凝胶技术,通过其S+矩阵赋能磷酸铁锂材料体系。在电池正极、负极、隔膜等材料表面及内部加入凝胶胶液,通过特定条件引发胶液聚合,在电池内部形成立体凝胶网络,使得电池界面紧密接触,以提升电池的循环性能。此外,凝胶还可以锁定电解液,减少用量,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,显著降低电池全生命周期的成本。同样,也可将S+矩阵应用到三元电池、钠离子电池等,有望进一步提升电池的安全性能和循环寿命。产能方面,基于S+矩阵的第一代磷酸铁锂电池明年将在建湖基地正式下线。研发体系方面,目前耀宁新能源已在江苏盐城、浙江湖州建立了研发基地,具备刀片电池、方形电池、固态电池、电解质烧结涂覆等四条中试线。与此同时,也形成了电池材料体系、电池产品以及电池系统三大创新平台,建立了理化试验、电化学仿真、电芯及系统测试,安全评价等多个试验体系。